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创办日期:1993年 刊期:半月刊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ISSN 1007-5798 CN 11-3555/R 邮发代号:82-695 电话:010-64405732,64405735 E-mail:zgmjlf@163.com
该文基于“胃喜为补”理论,认为小儿厌食与“胃喜”失常密切相关,其核心病机为脾失健运、胃纳失常,治疗当把握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从脾胃生理特性出发,以运脾健胃为主要治则,辅以益气、养阴、疏肝,方以运脾颗粒为基础加减治疗,同时注意饮食等方面的护理,以达脾胃纳运适宜、升降有度的目的。
近年来,国内外对脓毒症的研究日益深入,但脓毒症致死率仍居高不下。该文探讨“气机观点”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应用,认为“气机逆乱”是脓毒症的根本病机,气机逆乱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始于肺,乱于中,逆乱在下,由气及血”,治疗应当顺应脏腑特性,辨别气血壅遏所在,调畅气血,并据此遣方用药,以半夏泻心汤、宣白承气汤、升降散等为代表方剂,可收佳效。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础物质,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依靠全身气机的升降有序、出入协调。脾胃是人体气机的枢纽,可调节全身气机。脾胃气机失常,尤其是脾“升”的功能失常,会使人体气机郁结不畅,郁久成疾,最终发展成抑郁症。该文主要从脾脏的生理特性、功能作用探讨其与抑郁症关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思路。
脾胃为后天之本,不识饥饱、嗜食辛燥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易致脾胃病。外台茯苓饮是中医经典方剂,对治疗脾胃疾病有良效。在日常诊疗过程中,针对脾胃系统疾病以外台茯苓饮为主方,根据辨证加减用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该文探析外台茯苓饮加减治疗脾胃疾病的临床运用。
<正>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推动部署“十四五”期间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方案》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独特作用,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厚植文化土壤,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筋痹)是手部筋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介绍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定义、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并对程春生教授运用筋病理论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治则治法进行阐释,认为治筋应重视整体观念、分期分类施治,调筋应注重力学平衡,养筋应重视自我调节,正骨应重视筋与骨的关系。
该文介绍唐强教授运用整合康复疗法治疗痹证的学术思想及经验。痹证与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骨性关节炎相似。唐强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成果,将整合医学融入痹证的治疗当中,提出“整合康复,导引为主;注重三调,练养结合;内外兼修,因人而异;综合治疗,提高疗效”的新主张,并运用整合康复疗法治疗痹证,收效显著。
慢性腹泻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中医的“久泻”。该文总结李培教授运用平胃散合春泽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久泻经验。李培教授认为,久泻不能专责于脾,与肾紧密相关,脾肾阳虚是发病之本,湿浊内盛是发病之标,治疗应谨守病机,强调标本同治,攻补兼施,以平胃散合春泽汤为基础方,加减辨治,可获良效。
该文分析顽固性失眠的病因病机,阐述王丽平教授运用梅花针叩刺联合腹针辨治失眠的思路、取穴特点及注意问题,并举失眠病案4则。王丽平教授认为,失眠的根本病机为阳不入阴,先用梅花针叩刺背部督脉、膀胱经,再行腹针治疗,可达到从阳引阴的目的。
藏医药学是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理论体系完整、历史文化悠久,起源和形成于青藏高原的一门民族传统医学。该文在查阅藏医五味甘露药浴疗法及郎西(银屑病)的相关书籍、文献的基础上,概述郎西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藏医五味甘露药浴疗法的发展起源及其历史背景,深入剖析藏医五味甘露药浴疗法独特的药物制备方法、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禁忌证及其注意事项,简述藏医五味甘露药浴疗法治疗郎西的特点,以期为藏医五味甘露药浴疗法治疗郎西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探讨体针联合梅花针叩刺方氏头针穴区治疗中风偏瘫早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偏瘫早期患者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梅花针叩刺方氏头针穴区治疗。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量表)、Ashworth肌张力分级及Barthel指数(BI)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后4周时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后4周时,两组患者FMA量表评分、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观察组Ashworth肌张力分级中的2级占比高于治疗前、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时,两组患者1、2级占比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1级占比高于对照组,观察组2级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针结合梅花针叩刺方氏头针穴区治疗中风偏瘫早期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目的:观察中药(炒决明子、焦山楂、蜂蜜)口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燥热内结证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功能性便秘燥热内结证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炒决明子、焦山楂、蜂蜜)口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均治疗30 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Wexner便秘评分、中医症状积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0%(32/40),高于对照组的70.00%(2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Wexner便秘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炒决明子、焦山楂、蜂蜜)口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功能性便秘燥热内结证患儿,可改善临床症状,减轻便秘程度,提高疗效。
目的:观察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择时行耳穴压豆疗法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已接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混合痔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接受头孢曲松钠抗感染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择时耳穴压豆疗法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两组患者术后干预前及干预1、3、7 d后的疼痛程度,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干预7 d后的总有效率。结果:术后干预3、7 d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术后干预7 d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择时耳穴压豆疗法可明显缓解混合痔术后患者的疼痛症状,临床效果明确。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对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气滞血瘀证患者步态稳定性、膝关节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早中期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接受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IL-1β、C反应蛋白(CRP)、前列腺素E_2(PGE_2)、6-酮前列腺素E1α(6-keto-PGE1α)、P物质(SP)]水平、步态稳定性(包括患侧着地内翻角、离地仰角、着地仰角、支撑相、侧摆动相)、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LKS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L-1、CRP、IL-1β、6-keto-PGE1α、PGE_22、S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患侧着地内翻角、侧摆动相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离地仰角、着地仰角、支撑相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LKS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气滞血瘀证,可降低患者关节液炎症因子和致痛因子水平,改善其膝关节功能,提升步态稳定性及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采取穴位按摩结合中药热熨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阻肺急性发作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结合中药热熨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计数(NEU)、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82.22%(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胸闷气短、咳痰不爽、咳嗽、喉间痰鸣、胸痛拒按5项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NEU、WBC及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阻肺急性发作期患者采取循经取穴穴位按摩结合中药热熨敷治疗疗效显著,配合两种手法辅助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咳嗽、咳喘、咯痰等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显著减轻炎性反应,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目的:探究《中华医典》中治疗乳蛾的方剂用药规律。方法:基于《中华医典》(第5版)收集与乳蛾有关的方剂数据,建立数据库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分析用药规律。结果:治疗乳蛾的方法分为内治与外治法。内治法纳入127首处方,涉及158味中药,药性以寒为主,归经以肺经为主,高频药物包括桔梗、玄参、薄荷、黄芩、连翘等,常用药对为“甘草→桔梗”“甘草→玄参”“甘草→薄荷等。外治法纳入49首古方,涉及100味中药,药性以寒为主,归经以肺、肝、心经为主,常用药对“冰片→硼砂”。结论:通过对古籍数据挖掘研究发现,乳蛾以热证居多,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兼以解表透邪,养阴补虚。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汤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化疗发热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老年NSCLC术后化疗发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益气养阴汤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细胞百分率、淋巴细胞绝对值、免疫球蛋白(Ig)指标水平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淋巴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百分率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血清IgM、IgA、Ig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血清IgM、IgA、IgG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CEA、CA153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NSCLC术后化疗发热患者应用益气养阴汤,可有效减轻患者的骨髓抑制,缓解化疗引起的免疫抑制反应,推测这与其能降低肿瘤标记物表达水平有关。
目的:探讨毫火针联合牛黄解毒丸湿敷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毫火针联合牛黄解毒丸湿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止疱、结痂、脱痂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7、30 d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疱、结痂、脱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30 d,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6.67%(2/30),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联合牛黄解毒丸湿敷的效果显著,可促进疼痛快速消失,缩短止疱、结痂、脱痂时间,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目的:观察振腹疗法联合神曲消食口服液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证的效果。方法:选取83例脾虚夹积型积滞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用神曲消食口服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振腹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胃肠动力生化指标[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0%(39/43),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MTL、GAS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振腹疗法联合神曲消食口服液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证,能有效改善患儿肠胃不适症状,加强患儿胃肠动力,且不良反应较少。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异的干预影响。方法:将6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黄连素口服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计算并比较胰岛素敏感系数(IS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血糖变异系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PG、HbA1c水平及血糖平均值、血糖变异系数、血糖标准差均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TG、TC、LD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HDL水平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观察组ISI、IRI及FINS水平改善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稳定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黄连素干预治疗2型糖尿病,能够起到抗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改善患者血糖及血脂过高的状况。
目的:探讨益肾排毒汤加减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DN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益肾排毒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30/40),高于对照组的75.0%(3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24 hUPQ)、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丙二醛(MD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排毒汤加减联合前列地尔可有效改善DN患者氧化应激水平,保护肾脏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目的:探讨加减三子养亲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痰浊阻肺型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相关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痰浊阻肺型重症肺炎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加减三子养亲汤口服。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降钙素原(PCT)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38/42),高于对照组的73.8%(31/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WBC、NEUT及PCT、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三子养亲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痰浊阻肺型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炎症指标水平,缓解患者肺部炎症。
目的:观察妇科千金胶囊联合复方左炔诺孕酮片用于人工流产术后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对子宫内膜、月经复潮的影响。方法:选取实施人工流产术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复方左炔诺孕酮片治疗,给予观察组妇科千金胶囊、复方左炔诺孕酮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内膜厚度及手术前后的激素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腹痛持续时间、阴道流血时间、月经复潮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性激素指标雌二醇(E_2)、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催乳素(PR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及超声指标中的血流指数(FI)、血管化指数(VI)、血管血流指数(VF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妇科千金胶囊联合复方左炔诺孕酮片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患者,可有效改善性激素水平,促进子宫内膜修复,缩短机体恢复时间。
目的:探讨厚朴麻黄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厚朴麻黄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和FEV_1/FVC]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aO_2高于治疗前,PaCO_2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EV_1、FVC及FEV_1/FVC指标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悸乏力)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7%(46/47),高于对照组的81.25%(3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给予厚朴麻黄汤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血气指标及肺功能指标,减少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
目的:调查新乡市平原新区足癣患者患病情况及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接受程度,为后续研制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方案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新乡市平原新区不同年龄段居民进行调查,并对患病因素、病程、病情、药物治疗情况、患者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足癣的认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效调查足癣患者165例,主要患病因素为足癣传染(99例,占比60.00%)和湿热环境(39例,占比23.64%);病程超过1年者144例(占比87.28%)。剧烈运动或潮湿环境下病情加重率为88.89%(96/108),高于高温环境的54.39%(3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治疗痊愈率为27.20%(34/125),低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57.50%(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联苯苄唑乳膏者76例(占比46.06%),而使用后痊愈者19例(占比11.51%)。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前景持“看好”态度的患者占比为57.58%(95例),年龄较小者(<61岁)更易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论:新乡市平原新区足癣患者病程长,痊愈率低,不同年龄段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足癣的期望值与接受度均较高,临床应加强足癣卫生知识的宣讲,广泛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并积极研制新的治疗方案。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来探究脑血疏口服液对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吸收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PubChem、Swiss ADME、Swiss 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及相关文献收集脑血疏口服液的有效活性成分并预测其靶点,应用GeneCards数据库分别以“intracerebral hemorrhage”“blood clot lysis”进行检索,搜集脑出血及血肿清除相关靶点,并将得到的疾病靶点与脑血疏口服液相关靶点通过Venny 2.1.0平台进行映射获得交集靶点,应用Cytoscape 3.8.2进一步构建“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将获得的交集靶点通过STRING平台及Cytoscape 3.8.2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筛选核心靶点。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探究脑血疏口服液对血肿吸收可能的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结果:筛选去重后共获得62种化合物,480个作用靶点。构建“药物-有效化合物-疾病靶点”互作网络后,获得槲皮素、水蛭素、汉黄芩素、山柰酚等重要活性成分,PPI分析获得TNF、IL6、MMP9、AKT1、IL1B等关键靶点,主要涉及创伤后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细胞迁移的正调控、细胞黏附调节、血管形态发生等生物过程及白细胞介素-17(IL-17)、补体和凝血级联、核因子κB(NF-κB)等信号通路。结论:脑血疏口服液可通过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调控炎症因子表达、促进小胶质细胞活化等多种途径促进血肿吸收。
发热是儿科常见疾病,西医治疗反复发热无显著及持续的疗效,小儿推拿退热疗效确切,能通过刺激相应穴位调理体质、平衡阴阳,从而使热势不再反复。治疗服药困难的发热幼儿,推拿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当作首选。经方有简、便、效的特点,经过长期的临床验证,方证相应即能彰显疗效,且安全性高,恰适合不能长期坚持推拿或维持推拿频率的患儿。该文主要通过介绍运用小儿推拿结合经方治疗小儿反复发热验案1则,并分析相应的治疗方案,以供临床借鉴。
该文介绍快速埋线疗法联合自拟方四黄汤治疗肥胖伴高脂血症病案1则,并探讨该类病证的病因病机,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动眼神经麻痹是眼科和神经科常见疾病,中医归为“睑废”“上胞下垂”“目偏视”,常表现为一侧眼睑下垂、眼外斜、瞳孔散大,视物不清或视物为二,甚至畏光,若治疗不及时则会对眼部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孙阁主任常使用眼周穴位配合头针结合辨证施以体针治疗该病,临床疗效明显。该文报道眼周穴位配合头体针治疗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医案1则。
帕金森病归属为神经系统变性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发病人群常见于中老年人,致残率、发病率、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升高,趋势越发凸显,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因素、免疫等相关。中医外治特色疗法在改善帕金森病症状方面,颇有效果,其中针灸疗法被广泛运用。该文介绍针灸、头针联合揿针治疗帕金森疼痛医案1则。
该文回顾性分析1例骨梗死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进一步探讨骨梗死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追溯骨梗死与AIDS的相关性。
Holmes震颤是临床罕见病,目前临床治疗以控制症状为主。该文主要报道1例继发于缺血性脑卒中,以意向性震颤为主要表现的Holmes震颤,患者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导引针刺法治疗后震颤症状基本消失且随访半年未复发。
失眠是临床常见的多发性疾病,长期失眠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长期严重失眠者,一般会伴随焦虑、紧张的情绪。该文运用耳尖放血、针刺、耳穴贴压、后背走罐等中医外治法,配合八段锦,治疗失眠伴焦虑患者1例,取得良好的疗效。
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PubMed等数据库,收集整理近10年发表的有关针灸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分析发现针灸治疗在改善卵巢储备功能、提高卵子质量、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预防和缓解卵巢过度刺激征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相关的机制研究较为缺乏,且缺少统一标准的针灸治疗方案,亟待开展大样本、高质量、设计严谨的研究,为针灸治疗在辅助生殖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有力依据。
复发性流产(RSA)是育龄期女性妇科中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在育龄期女性中占比较大。RSA的发病原因较为繁杂,与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免疫、血栓前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当子宫螺旋动脉(SPA)重铸发生异常时,胎盘形成会受到阻碍,胚胎缺血、缺氧,进而影响正常的妊娠状态。狼疮抗凝物(LA)阳性是引起SPA重铸障碍致RSA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具备抑制滋养细胞增殖和降低滋养细胞侵入的能力,进而导致SPA重铸障碍。早期有关RSA与SPA重铸障碍关系的研究较少。该文从中西医角度探讨LA与SPA重铸障碍的作用机制。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常见疾病之一。冠状动脉管腔发生狭窄,导致供血不足,不能满足心肌细胞的需要,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因而引起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近年来,针灸疗法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逐渐发展成为治疗冠心病的特色疗法之一。该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等相关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将针刺疗法、温针灸疗法、电针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穴位埋线疗法等针灸疗法治疗冠心病所致心绞痛的研究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展示针灸治疗冠心病所致心绞痛的有效性。
该文查阅腹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相关文献,从腹针治病规律、选穴规律、操作规律、临床研究现状4个方面对腹针治疗膝骨关节炎进行概述,发现腹针治疗该病具有安全无痛、疗效显著等特点,同时指出该疗法存在样本量少、远期疗效不明确等问题。
外治法可以克服传统内治法的不足,扩大给药途径,增加治疗方法,从而增强临床疗效。“外科之法,最重外治”,有的肛肠病,包括特别较严重的痔疮、肛周脓肿、肛瘘等手术疾病,可以用中医外治法收功。该文综述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在肛肠疾病中的应用。
该文总结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经方用药思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因多为寒、湿邪;感染过程常分为发热期、咳喘期及后遗症期。结合病机及分期辨治,发热期常用大青龙汤或小柴胡汤治疗,咳喘期采用小青龙汤或麦门冬汤治疗,后遗症期常用炙甘草汤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失眠(简称“新冠失眠”),属于一种心身疾病。该文以《金匮要略》中的百合病类方(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滑石散)为主辨治新冠失眠,并介绍5则验案。
<正>2023年百华苑专栏栏目以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及综述等为主,现针对“百华苑”专栏面向广大作者征稿。中医特色技术的研究拟定刊出时间:2023年10—11月征稿截止日期:2023年8月31日投稿方式:请通过《中国民间疗法》采编系统在线投稿。
<正>本刊已组建一支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的青年编委队伍,现诚邀在中医药基础﹑临床﹑特色诊疗及中药、民族药等各相关专业领域内有一定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青年专家、学者参与。详情请登录《中国民间疗法》杂志官网(www.zgmjlf.cbpt.cnki.net)查询。
<正>邮发代号:82-695半月刊大16开每册定价25元半年定价300元全年定价600元欢迎订阅2023年《中国民间疗法》杂志!在我刊微信小店订阅2023年全年期刊的读者,将获赠专属定制纪念品。《中国民间疗法》杂志(1993年创刊)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主办的中医药类学术期刊,为全国中医药优秀科技期刊,获原国家新闻出版署首批A类学术期刊认定。我刊以“突出实用性和技术性,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于一炉,面向基层,面向大众,全面介绍中国传统医药医疗、保健方法”为办刊特色。主要栏目:百华苑、杏林故事、学术探讨、名医传承、经方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