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创办日期:1993年 刊期:半月刊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ISSN 1007-5798 CN 11-3555/R 邮发代号:82-695 电话:010-64405732,64405735 E-mail:zgmjlf@163.com
郁证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快感缺失、精神萎靡、认知功能障碍、兴趣减退、倦怠乏力等,具有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脾在志为思,藏营而舍意,与人的情志活动密切相关。脾虚思虑过度,易导致情志抑郁,从而引发郁证。郁证除情绪症状外,还存在倦怠乏力、运动功能失常等表现。脾主肌肉,故从脾论治郁证,可有效缓解患者抑郁情绪,恢复运动功能。该文论述郁证与脾和肌肉的关系,探讨从脾论治郁证的作用机制,旨在为临床防治郁证提供参考。
玫瑰痤疮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炎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面部皮肤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或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属于中医“酒渣鼻”范畴。玄府为气血津液输布的通道,遍布全身。该文基于玄府理论,探析玫瑰痤疮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认为玫瑰痤疮的辨治核心为开通玄府、透营转气,通过宣通孔窍、调畅三焦,达到透营转气、祛邪外出的目的,疗效良好。
肝硬化由各种致病因素反复损害肝脏所致。疟母为顽痰夹瘀结于胁下形成的痞块,其病因病机与肝硬化类似。该文基于疟母理论探析肝硬化分期治疗原则,即疾病初期未病先防,治以滋阴理气、培土生金;疾病中期既病防变,治以利湿化浊、凉血化瘀;疾病后期瘥后防复,治以化瘀生新、培补元气。瘀血为肝硬化的重要致病因素,故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应贯穿肝硬化治疗的始终。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经筋病,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该文以十二经筋理论结合现代神经解剖学、肌筋膜链理论、生物力学为理论基础,创造性提出坐骨神经相当于在表的足太阳经筋、股外侧皮神经相当于半表半里的足少阳经筋、股神经相当于在里的足阳明经筋的生理功能和病候表现,以此从经筋层面指导经筋推拿与火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大陵为手厥阴心包经原穴、输穴及手厥阴心包经气血输出之源,属于“十三鬼穴”之鬼心。该文整理《针灸大成》中记载大陵的相关条文,探讨大陵穴名内涵,总结《针灸大成》中大陵的针灸方法及主治病证,认为大陵意指手厥阴心包经经气汇聚形成的高大隆起,《针灸大成》记载大陵针刺深度以“五分”“六分”为主,留针时间为“七呼”,灸量为三壮或百壮,主治心系疾病、肺系疾病、神志病、脾胃病、四肢疾病及皮肤病。该文浅析大陵在《针灸大成》中的应用规律。
保元养心汤是由全国名老中医袁海波教授在传承其父袁子震治疗胸痹心痛病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积累总结而成。该方是预防和治疗胸痹心痛病的基础方,疗效确切。该文以系统辨证脉学为指导,通过分析脉象要素,总结保元养心汤的脉象系统,梳理该方的组方特点与适用证型,并分享1则验案,为保元养心汤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该文通过对《伤寒论》进行梳理、挖掘,阐明张仲景运用标本中气理论及重视阳气的思想,以期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借鉴和新思路;基于标本中气理论,把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相互联系,形成三条通道,太阳、少阴通道主调寒与热,阳明、太阴通道主调燥与湿,少阳、厥阴通道主调升与降,以阳气为视角,阐述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发生疾病的变化规律,以及三阳病及三阴病的辨证要点,得出三阳病的特点是传变,辨证要点是在经、在腑,三阴病的特点是递进,辨证要点是寒化、热化。
肺结节发病起始因素为外邪,外邪犯肺致肺生理功能失衡,痰瘀胶结,内外合邪,阻于肺络。基于治病必求于本理念及“其高者,引而越之”思想,肺结节的治疗应以透邪外出法为基础,药用柴胡、芍药、连翘、麻黄、僵蚕、蝉蜕等调气活血、化痰散结、透邪达表。该文基于透邪外出法论治肺结节,并附1则病案,为肺结节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飞蚊症(云雾移睛)病机复杂,缺乏特效疗法。该文探讨岐黄针疗法治疗本病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实践。岐黄针疗法以经络辨证为核心,主选百会与印堂、太阳与四白两组穴位交替施治,刺法以输刺为主。岐黄针疗法具有疗程短、痛感轻、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视神经萎缩(OA)为致盲性眼病,临床表现以双眼或单眼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等症状为主。《针灸甲乙经》提出脉动(病)发理论,该文探讨脉动(病)发理论的内涵,及临床基于脉动(病)发理论辨治OA的选穴规律,并附验案1则,旨在为临床治疗OA提供参考,同时拓宽脉动(病)发理论的临床应用范围。
<正>时间是无声的医者,它在岁月的长卷上刻下生命荣枯的脉案。当我们站在2025年的门槛上回望,在历史的经络中,一股温热而坚韧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蓬勃跳动。这便是中医药的脉搏,承自上古先贤,融于当代华夏,声闻世界四方。我常常在想,究竟是怎样一种精神,能让岐黄之术穿越数千年风雨而光华不减?我想,那答案或许就藏在一味味药材的苦涩与芬芳里,藏在医者“杏林春暖”的仁心善举中,更藏在《黄帝内经》“上医治未病”的深邃智慧里。它并非仅仅是治愈病痛的方药,更是一种关乎天地人、关乎生命和谐的哲学,这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文化自信,一种对生命质朴的敬畏与关爱。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王祥生教授治疗绝经相关失眠经验与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王祥生教授临床诊治的绝经相关失眠医案147则,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等分析方法,确定王祥生教授治疗绝经相关失眠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关联规则,同时建立方药信息数据库,应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核心网络药物分析。结果:147则医案共涉及147首中药处方,共用药171味,用药频次2 247次,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为党参、黄芪、炙甘草、酸枣仁、当归、牡蛎等。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王祥生教授临床治疗绝经相关失眠常用的药对为党参、黄芪,炒白术、党参,茯苓、炒白术,龙骨、牡蛎,黄芪、当归,当归、酸枣仁等。聚类分析将核心药物聚类为18类,按功效主治归纳出王祥生教授临床常用补气、行气、养血(阴)、活血、祛湿(痰)、安神六法治疗绝经相关失眠。核心网络药物图挖掘出王祥生教授治疗绝经相关失眠临床常用核心处方为党参、龙骨、首乌藤、酸枣仁、茯苓、牡蛎、炙甘草、桂枝、当归、合欢皮。结论:王祥生教授临床辨治绝经相关失眠从气血津液入手,认为病证可分虚实两端,但以虚证多见,即气血两虚、脑窍失养,在此基础上气滞、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夹杂而引发失眠,治疗多以补气养血立法,或佐以行气解郁,或佐以化痰祛湿,或佐以活血化瘀。
目的:探讨虎符铜砭刮痧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虎符铜砭刮痧疗法治疗乳腺增生患者30例,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及体征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患者乳房疼痛、乳房触痛、肿块质地、肿块分布、肿块大小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WHOQOL-BREF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1、2、3个月后,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3个月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30/30)。结论:虎符铜砭刮痧疗法可有效改善乳腺增生症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目的:研究筋骨平衡推拿手法结合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并分析该治疗方法对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颈椎病症状及功能评估的影响。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常规推拿组采用常规推拿治疗,筋骨平衡手法组在常规推拿组基础上采用筋骨平衡推拿手法结合MET治疗。每周治疗6次,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椎动脉血流速度、颈椎病症状及功能评估情况,以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颈椎病症状及功能评估评分均较治疗前高,且筋骨平衡手法组椎动脉血流速度、颈椎病症状及功能评估评分均高于常规推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筋骨平衡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高于常规推拿组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骨平衡推拿手法结合MET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总有效率高,安全性较好。
目的:探究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择时循经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96例脊柱侧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循经推拿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循经推拿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依据子午流注理论于申时(15:00—17:00)施循经推拿。干预6个月后,对两组患儿脊柱功能、功能障碍、腰痛程度、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椎体旋转角、躯干旋转角低于治疗前(P>0.05),循经推拿组椎体旋转角、躯干旋转角低于对照组(P>0.05);循经推拿组Cobb角低于治疗前(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评分和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循经推拿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一般状况、躯体疼痛、生理职能和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循经推拿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子午流注理论,择时循经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脊柱侧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缩小Cobb角,减轻疼痛症状,改善脊柱相关功能和活动度,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目的:观察清宫正骨手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共纳入4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清宫正骨手法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估治疗分数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单次连续步行距离(SCWD)结果,比较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1、4、12周,48例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JOA评分、SCWD结果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4、12周,48例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后1周(P<0.05),JOA评分、SCWD结果均高于治疗后1周(P<0.05)。48例患者治疗后4周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SCWD结果与治疗后12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患者治疗后12周,优17例,良15例,可10例,差6例,优良率为66.67%(32/48)。结论:清宫正骨手法能明显改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艾灸对脾肾阳虚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医症状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78例脾肾阳虚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干预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及综合护理干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疗程均为28d。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变化。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干预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畏寒肢冷、脘冷喜热饮或泛吐清水、腰膝冷痛、大便溏泄或五更泄及面色■白或黧黑积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畏寒肢冷、脘冷喜热饮或泛吐清水、腰膝冷痛、大便溏泄或五更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可明显改善脾肾阳虚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医症状及焦虑抑郁情绪。
目的:观察《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0%(44/50),高于对照组的64.00%(3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中风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目的:探讨清金化痰汤加减联合透天凉针刺治疗痰热郁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痰热郁肺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过程中对照组脱落7例,研究组脱落5例,最终对照组43例,研究组4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清金化痰汤加减联合透天凉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78%(44/45),高于对照组的86.05%(3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呼吸症状、活动能力、疾病影响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便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等均未见明显异常,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清金化痰汤加减联合透天凉针刺治疗痰热郁肺型AECOPD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咳嗽、咳痰、气促等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饮食及作息习惯的改变,便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中医药在便秘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但部分特殊证型的便秘在临床治疗中仍存在一定难度。该文通过介绍运用升阳散火汤治疗便秘的经验和体会,从升阳角度探讨便秘的治疗方法,为难治性便秘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研究运动疗法联合九味固金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肺肾两虚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COPD稳定期肺肾两虚证患者,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30例,治疗过程中剔除未按要求坚持运动和规律服药的患者,最后完成研究A组27例、B组29例、C组28例、D组30例。D组接受基础治疗,A、B、C组在D组基础上分别加用运动训练联合九味固金胶囊、九味固金胶囊、运动训练治疗,治疗周期为1个月。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情况[中医证候积分、COPD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评分、临床COPD问卷(CCQ)评分]及其主效应与交互效应分析。结果:治疗1个月后,A组中医证候积分、CAT评分、CCQ评分低于其他3组(P<0.05)。B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C组(P<0.05),而C组CAT评分、CCQ评分改善优于B组(P<0.05)。运动训练、九味固金胶囊对中医证候积分、CCQ评分、CAT评分均有改善作用,且二者对中医证候积分、CCQ评分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对CAT评分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结论:运动疗法联合九味固金胶囊对于COPD稳定期肺肾两虚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改善作用。
目的:观察温针灸疗法结合八珍汤加减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恶性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和针药组,每组30例。西药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针药组采用温针灸疗法结合八珍汤加减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自主活动及生活自理评分、疲劳积分、免疫指标等,以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为76.67%(23/30),高于西药组的50.00%(15/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自主活动及生活自理评分较治疗前高,疲劳积分较治疗前低,针药组自主活动及生活自理评分、疲劳积分均低于西药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8~+、CD4~+/CD8~+较治疗前改善,且针药组改善效果优于西药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温针灸疗法结合八珍汤加减治疗癌因性疲乏患者,能有效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疲乏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目的:探讨柴胡利胆汤辅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A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AC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柴胡利胆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术后常规对症治疗,柴胡利胆汤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给予柴胡利胆汤治疗。两组患者术后持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改善情况,评估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柴胡利胆汤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柴胡利胆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进食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血清TNF-α、CRP、IL-8、AST、AL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柴胡利胆汤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胡利胆汤辅助治疗AC患者,能明显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炎性反应,改善肝功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目的:探究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11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前列地尔治疗、前列地尔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脑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及平衡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右侧椎动脉、左侧椎动脉、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清NO水平、BBS评分均较治疗前高(P<0.05),TG水平、LDL-C水平、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清ET-1水平较治疗前低(P<0.05),且观察组右侧椎动脉、左侧椎动脉、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清NO水平、BBS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TG水平、LDL-C水平、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清ET-1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前列地尔的基础上,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血脂水平及血浆黏度,提高脑血流速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患者平衡能力。
目的:探讨补肾健脾调肝法代表方归肾丸加减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大鼠OPG/RANKL/RANK信号轴的调控作用及干预机制。方法:选择6月龄无特定病原体级(SPF级)SD雌性大鼠7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空白模型组、模型验证组、阳性对照组及归肾丸加减方低、中、高剂量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摘除卵巢及其周围组织建立PMOP模型。造模成功后,归肾丸加减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归肾丸加减方8.61、17.22、34.44 g/(kg·d)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阿仑膦酸钠片43.2 mg/(kg·d)灌胃,假手术组、空白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2 mL/d灌胃。连续灌胃3个月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骨组织骨密度和破骨细胞数及骨保护蛋白(OPG)、核因子Kappa B受体激动剂配基(RANKL)、核因子Kappa B受体活化因子(RAN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空白模型组血清雌二醇水平、骨组织骨密度和OPG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破骨细胞数及RANKL、RAN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空白模型组相比,归肾丸加减方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骨密度、雌二醇水平、OPG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P<0.01),破骨细胞数及RANKL、RAN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且两组效果相当(P>0.05),同时归肾丸各剂量组呈剂量依赖性上调OPG蛋白表达并下调RANKL、RANK蛋白表达(P<0.01)。结论:归肾丸加减方能抑制PMOP模型大鼠骨吸收,减少骨丢失,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OPG蛋白表达水平,下调RANKL、RANK蛋白表达水平,进而抑制破骨细胞增殖有关。
赵立新教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多年,应用交通任督针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显著。该文分享在不采用微血管减压术的前提下,运用交通任督针治疗的面肌痉挛病案2则。
<正>生姜乌梅饮为赵杰教授自拟方剂,常用于过敏性鼻炎急性发作期,使用2~3d后即可明显缓解急性发作期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治疗方法取生姜15g、乌梅30g,加水1000m L煎煮20min即可,每次服用100m L,每日服用5~6次,连续服用3d。(2)适应证过敏性鼻炎急性发作期。临床表现为鼻塞、鼻痒、眼痒、喷嚏明显加重及清涕异常增多。严重患者发生嗅觉减退或完全丧失。
<正>膝关节滑膜炎属中医“膝痹”“筋伤”等范畴,多因气血亏虚,筋骨失养,复受外邪侵袭,劳损或创伤,致气血运行不畅,血滞为瘀,津凝成痰,痹阻经络。笔者采用1则验方治疗膝关节滑膜炎,效果满意。治疗方法:将麦糠400g、陈醋200g调匀后置入25cm×25cm的棉布袋中,用微波炉加热,当降至45~55℃时敷于膝前侧,以保鲜膜缠绕后用胶布固定。每晚睡前外敷,次日清晨解除,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酸马奶中含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其中有益的优势菌种具有抗菌、抗肿瘤、免疫调节、抗过敏、降血压、延缓记忆衰退等功效,主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脂肪肝、便秘、腹泻、感染、糖尿病、肥胖等疾病发挥治疗作用,外敷亦可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该文分析并总结酸马奶疗法的现代研究与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疗法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关节易被侵蚀破坏、造成关节活动障碍的自身免疫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中医特色技术参与RA的治疗,可改善关节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满意度。该文对RA的中医特色技术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缓解RA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该文总结近10年儿童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及疗效,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丰富有效的治疗方案。该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近10年相关文献,梳理中医药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理论依据、临床经验及疗效后发现,中医药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具有较好疗效,内治法多从五脏六腑论治、兼顾标本,外治法则常采用推拿、穴位贴敷、中药药浴、直肠给药等方法,改善患儿便秘症状,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由此可见,中医药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制,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加强中医药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保障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抑郁症属于中医“郁证”范畴,与精神情志关系密切。阳气是人体一身之本,郁证患者心情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不足与过度疲劳等核心症状是“形神相失”的表现,与阳气虚衰存在因果关系。中医辨治抑郁症有独特的优势。该文通过收集中医药治疗阳虚型抑郁症的文献,分析中医药在阳虚型抑郁症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进展,以期对阳虚型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小儿难治性癫痫严重影响患儿的认知、运动功能及生长发育,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西药治疗虽在小儿难治性癫痫治疗中不可或缺,但不良反应较为明显;加之该病为慢性疾病,长期服用中药汤剂,患儿依从性欠佳。基于此,开展中医外治法在小儿难治性癫痫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外治法治疗该病的方法较多,包括针刺疗法、头针、耳针、穴位埋线、灯火灸、小儿推拿及多种疗法的联合应用等。经临床实践总结与数据整理发现,头针、耳针、穴位埋线疗效较为显著。这些疗法不仅具有操作简便、易被患儿接受、临床疗效确切、临床支持数据较多等特点,并且能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控制癫痫发作、改善患儿认知及运动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与深入研究潜力。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影响患者视功能,病变过程常伴有微血管的病变及眼部血流状态异常。研究发现,中医药辅助治疗能改善DR患者视网膜毛细血管、眼部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对DR的治疗和预后有一定指导作用。该文总结中医药辅助治疗DR的研究进展。
该文总结了中医特种针具在颈椎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传统九针中的毫针、圆利针等已广泛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三棱针、梅花针等新九针及多种新型针具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中医特种针具为颈椎病患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化且效果可靠的治疗选择,未来研究应当进一步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探索这些针具的作用机制,以制订更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围绝经期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病,病程长,复发率高,以虚证多见,其发生与李东垣“阴火”理论有相通之处。该文基于“阴火”理论,探讨围绝经期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虚证的理论内涵、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认为脾胃气虚、肝肾阴虚为病理基础,气火阴阳失调为病机关键,治疗上以补气升阳为主,以清泻阴火为辅,并根据兼症灵活加减,调和气血津液,以期为中医药防治围绝经期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虚证提供新的思路。
该文立足于《傅青主女科》“木郁达之”思想,秉承“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以血为用”的理念,将围绝经期失眠分为肝郁化火和心肾不交2种证型。针对不同证型,实施相应的治疗方案,使围绝经期女性的失眠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该文旨在探讨《傅青主女科》“木郁达之”思想,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为围绝经期失眠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气,主生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者协调推动女性的经、带、胎、产、乳等生理活动。《傅青主女科》是妇科经典古籍,提出不孕多虚证,其中以脾肾虚损为主,治疗重在补益脾肾,先后天同治,补虚治本,促进种子成孕,对妇科不孕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文浅析《傅青主女科·种子篇》中关于不孕症的病因病机、辨证思路及方药应用,总结治则治法与用药特点。
《普济本事方》卷第十妇人诸疾记载了月经病、带下病、胎产病、产后病及妇人杂病的主治、方名、药味、剂量、服法等内容,笔者将其治疗特色总结为以下4点:调经贵在和血平阴阳,注重脉象;胎产病重在调气机,巧用外治法;产后病应急有方,翔实可验;杂病本于古效方,灵活施治。现代临床对该书中的方剂运用较多且验之有效,对临床用药指导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正>邮发代号:82-695半月刊大16开每册定价25元半年定价300元全年定价600元欢迎订阅2026年《中国民间疗法》杂志!在我刊微信小店订阅2026年全年期刊的读者,获专属优惠。《中国民间疗法》杂志(1993年创刊)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主办的中医药类学术期刊,为全国中医药优秀科技期刊,获原国家新闻出版署首批A类学术期刊认定。我刊以“实出实用性和技术性,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于一炉,面向基层,面向大众,全面介绍中国传统医药医疗、保健方法”为办刊特色。主要栏目:百华苑、杏林故事、学术探讨、名医传承、经方沙龙、民族医药、特色疗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临床护理、医话医案、单方验法、综述、医教论坛等。我刊采用融合出版方式提供更多的延伸性学术内容。